(记者 李科学)老旧小区“逆生长”,叩响幸福之门
2月10日下午3点多,湛河区沁园西居小区大门口悬挂的红灯笼还彰显着新年的气氛。院内,机动车整齐地停在新施划的车位里;小区南部几棵大香樟树叶子随风摆动,两位老太太坐在树下聊天;新修的广场上,有居民在散步、晒太阳。
去年12月,沁园西居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,小区面貌焕然一新。这个春节假期,小区居民过得分外安乐祥和。
“天渊之别!”
37号楼居民李健涛、马勇在新修的小区广场上闲聊,提到改造前后感触颇深——小区原先哪有这样的广场?杂草、杂树众生,还有人种菜,机动车见缝插针停放,杂乱无序。
沁园西居位于湛河区和顺路与沁园西路交叉口西北角,共5栋楼19个单元,建筑面积约31730平方米,涉及居民266户。小区已有20多年历史,改造前环境脏乱差:道路破损、杂草杂树丛生,没有雨水管网,飞线密布,停车位紧缺……一些公共区域还被居民私占为菜园。
“那时候这儿都成垃圾小区了,杂草里还出现过蛇。”李健涛说,俩人开车在院里相遇,“要么你退,要么我退”,停车靠抢。
2024年,沁园西居被列入老旧小区专项债改造项目。湛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听取居民意见,针对小区实际情况科学分析,设计、优化施工方案,当年12月改造基本完成。
改造后的小区焕然一新,大门崭新,道路整洁,照明设施增加,每两栋楼之间都有充电车棚,还增加了170余个机动车停车位,修建了游园、广场、活动室等。“给咱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!”居民马勇说。
“往后孩子们有玩的地方了。”春节期间,李健涛的两个孩子经常下楼,和小伙伴们在新修的广场上玩,灯也亮了,“多晚出门都不怕”。
说起小区的变化,在小区做保洁20多年、正清扫路面的杜新正老人也很有发言权。“以前路面破,扫干净了看着还是脏乱;不少地方是土路,一下雨都是烂泥,还积水。现在新铺的路打扫完干净气派,俺干着活儿心里也舒畅。”
“以前小区名声不好,卖房时人家都说这不是小区,就是棚户。现在谁不说好?”李健涛很高兴。
“居民点单”催生幸福公式
小区改造,改哪儿、怎么改,谁说了算?
“每个小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,居民最有发言权。”湛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岳文涛说。
沁园西居改造时,湛河区住建部门和轻工路街道提前征求居民意见,根据居民最关注的热点、迫切需要改造的难点出具方案。
“居民反映原来的女贞树掉黑点儿,污染地面和车辆,改造就换成了漂亮的玉兰树,保留了生长20多年的多棵大香樟树。原来是电动车充电的地方没有顶棚,施工方根据居民意见增加了透光性好的玻璃顶棚。”湛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付长明说,改造过程中,关注进度的居民常到现场看施工情况,“临时提出的一些实用的建议也都被采纳了。”
每个老旧小区改造前都先做调查,征求居民意见。一次次的沟通,换来实实在在的有益改变。
东晶街与东风路交叉口北路东的市干部学校家属楼独成一院,经历了“脱胎换骨”式的蜕变。这栋楼有5个单元56户居民,已有近30年历史,于2024年11月完成改造。
该家属院和东晶街路面有约1米的落差。原先地下管网雨污不分离,年久失修,堵塞严重,一下雨就积水,污水上翻横流。东晶街临时马路菜市场卖鸡、鱼的脏污水也会直接流进院里。小区居民苦不堪言,陆续有人卖房搬家。
“‘里子’的改变决定了生活品质的升级。”付长明说,综合考虑居民意见,该局决定把有限的改造资金用在刀刃上,彻底开挖、重新铺设排水排污系统,进行雨污分离。“雨水管网直接通到东晶街的主管网,下雨院里不会积水了”。针对飞线充电问题,埋设地下管道,把电线穿管引入车子棚,确保充电安全。
“表面工程做得再漂亮,不如彻底解决雨天污水倒灌的顽疾。改造后,路上彻底不积水了,对生活质量的提升不是一点半点。”作为首批搬进该楼的居民之一,今年60岁的李春园说,尤其在东晶街取缔马路菜市场、道路拓宽后,幸福感爆棚。“以前回家,机动车进东晶街都很困难,现在能直接开进小区停在家门口。”。
老旧小区改造释放的民生红利也在不动产价值中得到直观印证。小区居民改造前卖房,原本挂牌价20多万元,改造完成后,最终成交价直接增加了五六万元。
“改得好”还要“治得好”
“基础设施改造完毕不是终点,从‘怎么改’到‘怎么管’是改造后要面临的新课题。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与建筑设计科科长董少冰说。
2024年,我市老旧小区改造新建项目156个,涉及居民17109户,已全部拆除违章建筑进行改造,完成省定任务。在改造完成的小区,居民幸福感显著提升。我市自2019年开展老旧小区改造以来,已完成改造小区1179个,惠及居民159892户,累计完成投资19.1亿元。
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杨洪涛说,改造之初就确定了“试点先行”的原则,充分征求群众意见,重点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,从“改得好”向“治得好”迈进。如在湛河区西苑小区改造过程中,通过探索多主体共建途径,统筹政府、市场、社会多主体结合空间疏解腾退,解决了活动空间、停车、设施、环境、物业和社区治理等多方面问题。在新华区丰源路组团连片改造、卫东区黄楝树二期组团连片改造等项目中,依托老旧商贸街辐射周边独栋住宅小区,探索推动完整社区建设,统一施行管线治理、路面铺设、文化提升。
改造中坚持与适老适幼设施建设相结合,推动电梯加装、养老托育、基本医疗、充电桩、停车场、垃圾分类、公园游园、智慧安防等设施“八个同步”,打造便民生活服务圈。目前,主城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07部,市区82部超龄电梯使用国债更换也已通过住建部审核,目前正在有序更换中。同时,注重挖掘老旧小区文化元素,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周边历史和人文环境高度融合,实现一街一特色、一院一品牌,为城市留下有迹可循的记忆。
“接下来,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改造标准,聚焦消除安全隐患、完善配套设施、健全物管机制等改造重点,因地制宜进行改造。”杨洪涛说,同时,与完善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机制相结合,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成立小区党组织、业主委员会,利用“互联网+共建共治共享”等线上手段提高居民协商议事效率,从“改得好”向“治得好”迈进。